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Epcos(西門子)MKP與WIMA MKP10金屬皮膜電容試聽心得

http://wwww.andaudio.com/phpbb3/viewtopic.php?f=18&t=10690&start=0

Epcos(西門子)MKP與WIMA MKP10金屬皮膜電容試聽心得總整理:


使用機器----小弟自家的EZ小耳擴~~

地用場合:電源濾波(大水塘的併連電容)

使用電容CHEMICON-SMH 10000UF/25V(變壓器使用9-0-9)



1.二種電容特色(優點)-

WIMA的聲音比較有厚度,在人聲方面比較老氣,多了一些成熟的感覺~~

與淡淡的甜味(應該是韻味吧)

在聲音上面滿討好耳朵的。

Epcos的聲音,則是在型體感、空間感與解析度上面,人聲方面則是比較活潑~~

是屬於比較理性的聲音。


2. 二種電容的缺點-

以WIMA來說的話,聲音會比較糊一些(要和其他電容比較才容易比較出來),

而且高頻的部份,有點暗暗的感覺,不夠清亮~

而以Epcos來說,高音滿多的,而run in 後低音更是多~~~

(而質感就比未run開的時候差了些)(剛開始幾乎沒低音,不過質感很夠)

多到會有點吧中音域部分稍稍蓋掉~~


3.二種電容的音場-

WIMA的音場要說的話,並不是很寬廣,深遂的那一型,算是普通的那一型,

不過它的音場的聚焦是在近處前方,所以在前方的聲音是相當突出的~~

而Epcos的話,則是很寬廣的類型~~~

但不會十分的深遂~~

而聲音聚焦~~sorry,小弟聽不太出來~~

只能說它好像是活動式的,那兒聲音比較強勢就往那兒跑~~

所以四處的聲音細節都夠~


4.二種電容適合聽的音樂-

以WIMA來說的話,小弟主推人聲、獨奏和小編制,尤其是人聲~~

因為在人聲的部份來說WIMA那厚實,溫暖,又有一絲絲甜味的聲音很討好人的耳朵~~

而且主要的、焦點的部份不會被其他的聲音所淹沒~

而Epcos則適合大編制的音樂,如:交響樂,合唱等~~

那理性又有細節的聲音充滿在空氣中,清楚的位置感和形體感~~彷彿看的到鼓皮在跳動的樣子~~


5.二種電容適合搭配的電解電容-

WIMA的話,以清析,高音亮麗,形體瘦一些的電容來搭配是最合適的~~

Epcos的話,則是以中音多,人聲厚實,有形體感的電容來搭配~~~

另外,如果二者皆要搭配的話,則是以日系高階電容為佳(愈有質感的電容愈佳)~~

不過這樣倒是很浪費錢,而且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細部的差異

>>>>愈多代表差距愈大

空間感:Epcos>>>WIMA

解析度:Epcos>>>>>WIMA

溫潤感:WIMA>>Epcos

低音量感:WIMA>Epcos

低音質感:Epcos>>>>WIMA

聲音的圓潤度:Epcos>>>WIMA

整體韻味:WIMA>>>Epcos

好啦,啦哩啦雑的說了一堆,這二種電容在小弟這兒,小弟所聽到的大概就是這樣子了~~

希望對各位有些參考價值~~


不過,還是有些話一定是要說的~~

1. 小弟對小弟發表的這篇文章內容予以負責~~

2. 以上的內容僅供各位參考用~~
並無法肯定在您系統上,聽感上一定如小弟所說~~
(此文章純以小弟自己的聽感為主,並無任何儀器,數據資料)

3.本文版權所有,翻印不究。(不過引用時,煩請您註明出處)

4.如果各位對於本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指教。

後記:結果後來小弟還是吧Epcos拿下來,WIMA放回去~~

並不是Epcos不好~~(小弟還覺的純以C/P值來說,比WIMA要好多了),只是小弟還是偏好那甜甜的韻味~~

因為小弟主要聽的音樂是聲優,人聲,和所謂的新世紀音樂~~

而且小弟個人非常的偏好韻味這東西~~

不過,有時再聽交響樂時又都會想著,如果這時候用Epcos聲音會是怎樣~~

真是二難啊~~

唉~~~~聲音要有韻味又要有細節真的是那麼的難嗎?

還是小弟太不知滿足了~~



以前的文章:

Epcos(西門子)MKP金屬皮膜電容試聽心得

在最近,小弟拿到了幾個西門子的mkp電容

一時手癢。就把它換到小弟的機器上去,因此也才有這篇試聽心得~~

好啦廢話不多說了,直接切入重點了

這次比較的電容不多,只有二種。

一 ,Epcos(西門子)的金屬皮膜電容

二,WIMA MKP10

使用機器----小弟自家的EZ小耳擴~~

地用場合:電源濾波(大水塘的併連電容)

使用電容CHEMICON-SMH 10000UF/25V(變壓器使用9-0-9)

先前搭配的是WIMA MKO10

後來使用的是Epcos(西門子)的金屬皮膜電容

會只比這二種是因為小弟之前的機器使用的是WIMA MKP10,也聽了一段時間了~

在聲音上來說二種電容,其實也各有特色,

WIMA的聲音比較有厚度,在人聲方面比EPCOS來得老了幾歲,多了一些成熟的感覺~~

而Epcos的話,強項則是在空間感與解析度上面,人聲方面則是比較活潑~~,

但奇怪的是,活潑雖然活潑,但在穩重感上卻比WIMA好上許多~~~~

而空間感和解析卻是WIMA無法比擬的~~

在缺點方面,WIMA的缺點真如之前各位前輩所說,~~~糊了一些(其實不比較根本聽不出來),

另外,在高頻的部份不夠漂亮(有點暗暗的就是了,不過搭配上流行樂倒不錯)

在人聲方面,聲音老了些,比較有韻味,可是在捲舌的時候卻有點捲不過去的感覺(好像有點卡住了的感覺)

而Epcos如上所說,則是在高音的部份,在聽流行樂時會覺的高音太多了些,會有點利的感覺~~

而且在剛使用時,一定會有的缺點~~~~~~~~~~低音不足~~~~~~~~

BUT,它的低音不是潛不下去,而是量感比較少~~~~

但是這缺點在RUN IN 之後就會沒有的~~~

好啦,整理一下~~

>>>>愈多代表差距愈大

空間感:Epcos>>>WIMA

解析度:Epcos>>>>>WIMA

溫潤感:WIMA>Epcos--->WIMA>>Epcos(8/17)

低音量感:WIMA>>Epcos--->WIMA>Epcos(8/14)

低音質感:Epcos>>>>WIMA

聲音的圓潤度:Epcos>>WIMA--->Epcos>>>WIMA(8/14)

整體韻味:WIMA>>>Epcos(8/17)新增

好啦,先說到這兒,想到再補充~




8/13補充:

好啦,小弟又來了,再run了三天之後(小弟的機器都是all on的) ~~浪費錢

epcos的聲音愈來愈細緻了~~,之前覺的高頻有點利的缺點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韻味~~~

(不知是小弟的耳朵run開了,還是電容run開了)

而且愈顯得沈穩~~

不過,它,還是有些缺點~~,因為它是屬於走解析的聲音,

所以如果自己本身的器材的聲音是偏解析的話,再用下去,聲音可能會利利的~

它,最適合的是器材是屬於中頻比較厚實的聲音來使用可能會比較好~~

好啦,小弟作文超不好的(聯考作文只得八分 )所以也寫不出什麼來了~~




8/14~~

好啦,再讓這電容run個十天左右,好做個總結~~

預告,下次要比較的電容~~

就是大家常用,而且最近也相當容易買到的~~~~~~~RIFA 450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多音高電子分音的頻率分段

多音高電子分音的頻率分段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瞭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佈。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祇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裡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祇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並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祇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

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台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吋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於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祇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裡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瞭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祇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体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体負責。這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体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

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麼用呢?如果您曾經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頻

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並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祇要弦樂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

高頻

從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於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餘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祇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極高頻

從5120Hz-20000Hz這麼寬的頻段,我稱之為極高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瞭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盡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要製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裡,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製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麼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麼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於失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

您還記不記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設計,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超高音單體三路。那個超高音單體負責13000Hz以上的頻率。我記得當時有許多人都「不解」,為什麼SP-1有超高音單體,而聲音卻是那麼的柔呢?應該要很銳利才對呀!現在我想您該瞭解了吧!SP-1設計著眼點在於使高音單體不會失真,而又能再生極高頻。這就是SP-1聽起來很舒服,具有音樂性的原因之一。

了解了高、中、低頻段的分段法之後,我們接著要討論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當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們說的:高音比較多、低音比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對低頻段與高頻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頻鬆散,有些則具有彈性。我們會說後者有低頻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夠抓得住高頻,讓它不會飆得耳朵難受,我們說它高頻控制力佳。請注意,各頻段量感的多寡並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壞,器材之間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壞就可以說是器材本身的優、劣。

以上這一段是劉漢盛先生所注音響二十要中的第三要.
我提這一段資料的原因是.我最近要開始組合Kangfilm Horn 的多號角組合.在號角与驅動器与頻率的選擇上要如何分割与設定.要請大家來提供議見.以下是器材的list.
分音器--Yamaha F1040.mono 4 音路電子分音器.從70hz-10khz可做4音路分頻.分頻點多點可選.
後級--4 部Yamaha 老B4. A類30W.加2部B2
低音號角--木製Klangfilm低音號角加Jensen F15LL勵磁低音20hz-600hz.
中音/高音號角---尚未設定
驅動器--Altec 288B/C/K/L. 802A.807A

Klangfilm Horn


=============================================================
飛船老師"

嗨!喇叭小的外行,只是喜歡看他人的文章罷了 ,以下的文件看看有沒有可用之處:

--------------------------------------------------------------------------------------------------------------------------------------------
※節錄自《音響技術》第63期(MAR.1981)

 全晶體三音路電子分音器 我的音響系統──之六

 ─羅哲─

【三音路分音器分頻點的決定】

  平常我們都說人耳的聽頻範圍,是從20Hz到20KHz,實際上以樂器來說,音域最廣的是
管風琴(Pipe-Organ),其基音(Fundamental)可以從16Hz到8KHz。如果把各種樂器的泛音(Harmo-
nics)也考慮進去,以頻譜分析儀分析的結果,則其範圍大多分佈在16Hz至16KHz之間。總計是
10個八度音程(Octive),即:

(1) 16Hz - 32Hz
(2) 32Hz - 63Hz
(3) 63Hz - 125Hz
(4) 125Hz - 250Hz
(5) 250Hz - 500Hz
(6) 500Hz - 1KHz
(7) 1KHz - 2KHz
(8) 2KHz - 4KHz
(9) 4KHz - 8KHz
(10) 8KHz - 16KHz

  最簡單的三音路分配法,就是平均分配法,即每一音路分得3.3個Octive。假如我們將實
際音樂信號,當做像PINK Noise一般頻譜平均分佈的狀況,則三個音路的承受功率必須都一
樣。事實上,工作頻率越高的揚聲器口徑越小,口徑越小的揚聲器承受功率越小。比較合理的
分佈法是將越高頻的揚聲器,工作頻帶越縮小,才是合理的分配法。於是重新分配成:

 低音分配到5個Octive
 中音分配到3個Octive
 高音分配到2個Octive

則分頻點變成500Hz與4KHz,即:

 低音揚聲器工作於16Hz至500Hz
 中音揚聲器工作於500Hz至4KHz
 高音揚聲器工作於4KHz至16KHz

  當然,要製作一個工作頻低達16Hz的低音揚聲器,實際上有其困難,或減少一個八度音
程而從32Hz開始是有可能的。則低音揚聲器工作頻帶將為4個Octive,以鋼琴為例,最低音為
27Hz,如果以27Hz為最低工作頻率,則為4.3個Octive。如果,又考慮線路設計上的方便,將
中高音之間的分頻點移到5KHz,則中音揚聲器將負責3.3個Octive。高音揚聲器如果只工作到
16KHz,似嫌不足在電氣上似乎可以延伸到20KHz,則高音揚聲器的工作範圍將是5KHz至20KHz
,仍然是2個Octive。重新安排之後的分頻點因此定為500Hz與5KHz,工作頻帶將是4.3:3.3:2
Octive,這在以後將考慮到的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功率輸出能力,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

  分頻點既已決定,分音器的設計就只是套公式而已,尤其是刻意的將分頻點定為500Hz與
5KHz,而成10倍關係,只需要套一次公式算出一個分頻點,另一個分頻點以乘以十倍或除以十
倍即可獲得。
--------------------------------------------------------------------------------------------------------------------------------------------

以下的文章連結已不在了,轉拍成圖檔: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361208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LM317 Voltage 計算器














 LM317 電阻值計算








這個計算器是用來找出LM317輸出您需要的電壓所需調整的電阻值,典型的R1值 是220 歐姆或240 歐姆, 但也可以改變為其它值,譬如150 或470
歐姆。然後輸入R2的值並點選計算按鈕。LM317 就能立刻算出LM317的輸出電壓值。


記得, LM317的輸入電壓至少必須大於輸出電壓 1.5v 電壓。















R1 電阻





歐姆



R2 電阻




歐姆


輸出電壓


伏特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uf pf nf

To use this table, just read across. For example, 1uF is same 1,000nF or 1,000,000pF.
uF/ MFD nF pF/ MMFD uF/ MFD nF pF/ MMFD
1uF / MFD 1000nF 1000000pF(MMFD) 0.001uF / MFD 1nF 1000pF(MMFD)
0.82uF / MFD 820nF 820000pF (MMFD) 0.00082uF / MFD 0.82nF 820pF (MMFD)
0.8uF / MFD 800nF 800000pF (MMFD) 0.0008uF / MFD 0.8nF 800pF (MMFD)
0.7uF / MFD 700nF 700000pF (MMFD) 0.0007uF / MFD 0.7nF 700pF (MMFD)
0.68uF / MFD 680nF 680000pF (MMFD) 0.00068uF / MFD 0.68nF 680pF (MMFD)
0.6uF / MFD 600nF 600000pF (MMFD) 0.0006uF / MFD 0.6nF 600pF (MMFD)
0.56uF / MFD 560nF 560000pF (MMFD) 0.00056uF / MFD 0.56nF 560pF (MMFD)
0.5uF / MFD 500nF 500000pF (MMFD) 0.0005uF / MFD 0.5nF 500pF (MMFD)
0.47uF / MFD 470nF 470000pF (MMFD) 0.00047uF / MFD 0.47nF 470pF (MMFD)
0.4uF / MFD 400nF 400000pF (MMFD) 0.0004uF / MFD 0.4nF 400pF (MMFD)
0.39uF / MFD 390nF 390000pF (MMFD) 0.00039uF / MFD 0.39nF 390pF (MMFD)
0.33uF / MFD 330nF 330000pF (MMFD) 0.00033uF / MFD 0.33nF 330pF (MMFD)
0.3uF / MFD 300nF 300000pF (MMFD) 0.0003uF / MFD 0.3nF 300pF (MMFD)
0.27uF / MFD 270nF 270000pF (MMFD) 0.00027uF / MFD 0.27nF 270pF (MMFD)
0.25uF / MFD 250nF 250000pF (MMFD) 0.00025uF / MFD 0.25nF 250pF (MMFD)
0.22uF / MFD 220nF 220000pF (MMFD) 0.00022uF / MFD 0.22nF 220pF (MMFD)
0.2uF / MFD 200nF 200000pF (MMFD) 0.0002uF / MFD 0.2nF 200pF (MMFD)
0.18uF / MFD 180nF 180000pF (MMFD) 0.00018uF / MFD 0.18nF 180pF (MMFD)
0.15uF / MFD 150nF 150000pF (MMFD) 0.00015uF / MFD 0.15nF 150pF (MMFD)
0.12uF / MFD 120nF 120000pF (MMFD) 0.00012uF / MFD 0.12nF 120pF (MMFD)
0.1uF / MFD 100nF 100000pF (MMFD) 0.0001uF / MFD 0.1nF 100pF (MMFD)
0.082uF / MFD 82nF 82000pF (MMFD) 0.000082uF / MFD 0.082nF 82pF (MMFD)
0.08uF / MFD 80nF 80000pF (MMFD) 0.00008uF / MFD 0.08nF 80pF (MMFD)
0.07uF / MFD 70nF 70000pF (MMFD) 0.00007uF / MFD 0.07nF 70pF (MMFD)
0.068uF / MFD 68nF 68000pF (MMFD) 0.000068uF / MFD 0.068nF 68pF (MMFD)
0.06uF / MFD 60nF 60000pF (MMFD) 0.00006uF / MFD 0.06nF 60pF (MMFD)
0.056uF / MFD 56nF 56000pF (MMFD) 0.000056uF / MFD 0.056nF 56pF (MMFD)
0.05uF / MFD 50nF 50000pF (MMFD) 0.00005uF / MFD 0.05nF 50pF (MMFD)
0.047uF / MFD 47nF 47000pF (MMFD) 0.000047uF / MFD 0.047nF 47pF (MMFD)
0.04uF / MFD 40nF 40000pF (MMFD) 0.00004uF / MFD 0.04nF 40pF (MMFD)
0.039uF / MFD 39nF 39000pF (MMFD) 0.000039uF / MFD 0.039nF 39pF (MMFD)
0.033uF / MFD 33nF 33000pF (MMFD) 0.000033uF / MFD 0.033nF 33pF (MMFD)
0.03uF / MFD 30nF 30000pF (MMFD) 0.00003uF / MFD 0.03nF 30pF (MMFD)
0.027uF / MFD 27nF 27000pF (MMFD) 0.000027uF / MFD 0.027nF 27pF (MMFD)
0.025uF / MFD 25nF 25000pF (MMFD) 0.000025uF / MFD 0.025nF 25pF (MMFD)
0.022uF / MFD 22nF 22000pF (MMFD) 0.000022uF / MFD 0.022nF 22pF (MMFD)
0.02uF / MFD 20nF 20000pF (MMFD) 0.00002uF / MFD 0.02nF 20pF (MMFD)
0.018uF / MFD 18nF 18000pF (MMFD) 0.000018uF / MFD 0.018nF 18pF (MMFD)
0.015uF / MFD 15nF 15000pF (MMFD) 0.000015uF / MFD 0.015nF 15pF (MMFD)
0.012uF / MFD 12nF 12000pF (MMFD) 0.000012uF / MFD 0.012nF 12pF (MMFD)
0.01uF / MFD 10nF 10000pF (MMFD) 0.00001uF / MFD 0.01nF 10pF (MMFD)
0.0082uF / MFD 8.2nF 8200pF (MMFD) 0.0000082uF / MFD 0.0082nF 8.2pF (MMFD)
0.008uF / MFD 8nF 8000pF (MMFD) 0.000008uF / MFD 0.008nF 8pF (MMFD)
0.007uF / MFD 7nF 7000pF (MMFD) 0.000007uF / MFD 0.007nF 7pF (MMFD)
0.0068uF / MFD 6.8nF 6800pF (MMFD) 0.0000068uF / MFD 0.0068nF 6.8pF (MMFD)
0.006uF / MFD 6nF 6000pF (MMFD) 0.000006uF / MFD 0.006nF 6pF (MMFD)
0.0056uF / MFD 5.6nF 5600pF (MMFD) 0.0000056uF / MFD 0.0056nF 5.6pF (MMFD)
0.005uF / MFD 5nF 5000pF (MMFD) 0.000005uF / MFD 0.005nF 5pF (MMFD)
0.0047uF / MFD 4.7nF 4700pF (MMFD) 0.0000047uF / MFD 0.0047nF 4.7pF (MMFD)
0.004uF / MFD 4nF 4000pF (MMFD) 0.000004uF / MFD 0.004nF 4pF (MMFD)
0.0039uF / MFD 3.9nF 3900pF (MMFD) 0.0000039uF / MFD 0.0039nF 3.9pF (MMFD)
0.0033uF / MFD 3.3nF 3300pF (MMFD) 0.0000033uF / MFD 0.0033nF 3.3pF (MMFD)
0.003uF / MFD 3nF 3000pF (MMFD) 0.000003uF / MFD 0.003nF 3pF (MMFD)
0.0027uF / MFD 2.7nF 2700pF (MMFD) 0.0000027uF / MFD 0.0027nF 2.7pF (MMFD)
0.0025uF / MFD 2.5nF 2500pF (MMFD) 0.0000025uF / MFD 0.0025nF 2.5pF (MMFD)
0.0022uF / MFD 2.2nF 2200pF (MMFD) 0.0000022uF / MFD 0.0022nF 2.2pF (MMFD)
0.002uF / MFD 2nF 2000pF (MMFD) 0.000002uF / MFD 0.002nF 2pF (MMFD)
0.0018uF / MFD 1.8nF 1800pF (MMFD) 0.0000018uF / MFD 0.0018nF 1.8pF (MMFD)
0.0015uF / MFD 1.5nF 1500pF (MMFD) 0.0000015uF / MFD 0.0015nF 1.5pF (MMFD)
0.0012uF / MFD 1.2nF 1200pF (MMFD) 0.0000012uF / MFD 0.0012nF 1.2pF (MMFD)
0.001uF / MFD 1nF 1000pF (MMFD) ………. 0.000001uF / MFD 0.001nF 1pF (MMFD)
Capacitors and Resistors for Tube Radios and Amplifiers: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電容小筆記2

http://www.ks-hifi.com/artical/jensen/jensen.htm

Jensen美聲
筆者很久時間不玩DIY,要我描述Jensen電容的聲音可能誤差會很大,不過我綜合了其他人的一些意見,在這裏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一般來說,Jensen的銅箔油紙電容,有雍容華貴的感覺,頻率回應極寬,背景非常明顯的安靜,歌者的氣質高貴,高中低音的微妙變化與分析力都是一流中的一流,音場不但高,而且又大又深。除了背景特別安靜,Jensen銅箔油浸電容還非常細緻,像是用25度底片拍出來的幻燈片,密度高,顆粒平滑不可見,樂器形體感實在,舞臺大小比例良好,不徐不急有韻味,音樂很濃鬱可口。 相反的一些金屬皮膜電容聲音比較活一些,舞臺稍前,樂器音像結實凝聚,人比較年輕,細節多,反應靈敏。
有人則形容Jensen油浸銅箔電容發出的聲音有仙樂飄飄之感,讓人忘卻人間繁囂,全情地投入到音樂的每個音符中。這顆電容最吸引人之處是其輕鬆自然的表情,全然沒有壓力和煩躁,這會讓人一聽而上癮的。此電容的全頻分析力也沒話說,音色晶瑩通透,聯想起中國極品絲綢,高貴、文雅中帶著柔和的光澤。低頻密度高,彈跳力一流且下潛深。不過Jensen的聲音豐厚程度並非無敵,但並不會給人單薄的感覺,其輕鬆柔美的特質應該是最大的賣點。
各具特色
至於Jensen最便宜的油浸鋁箔電容,效果也不差,從銅箔電容換上鋁箔電容,一下子有從仙境回到人間的感覺。鋁箔電容的聲音密度也很高,豐滿程度上聽起來比銅箔電容還好(可能是聲音鬆散一點而給人的錯覺吧)。鋁箔電容帶有Jensen油浸電容的特點,不粗、不躁,透明度與音樂細節俱佳,低頻彈跳力強,音樂信息量大,音樂韻味濃烈,聲音表現同樣輕鬆自然,是很耐聽的電容。一位前輩認為Jensen的油浸鋁箔電容與維他命Q油浸電容相比,多方面都勝出,特別是音色的分辨力和聲音結像力上更是大幅度為離對手,而且分析力也是高出不少。
至於Jensen最貴的銀箔油浸電容,聽過者寡,只能請大家從英國Audio Note的膽機去體會。這位前輩說去看看極品水晶,就能體會Jensen油浸銀箔電容那種純潔、飄逸、透明的聲音。世間上用來讚美極品級音響的詞語用在它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它能令你細細體會每段音樂深處動人心弦的元素,這簡直就是人間的仙品,你想要的它能滿足你,你未發現的它卻能誘導你去找尋、挖掘。唯一的遺憾是Jensen油浸銀箔電容太貴了,一位發燒友買了幾顆電容,花掉二萬多人民幣,甚至比買一部膽機還貴,但是他認為值得!

音響常用的知名電容
中國實際上為電容生為的大國,不過音響業界卻普遍認為,國外一些知名品牌對聲音有正面助益,好的電容也就被稱為發燒補品。好的電容是有一定的電特性,例如要求非常低的電介吸收因數、非常低的等效電 阻、非常低的電感係數、極高的共振頻率、超線性阻抗特性、非常低的消散因數,以及極高的絕緣電阻。但這些特性無法從外表看出來,對聲音的影響也很難資料化,以下提到的品牌,都是業界有口碑的。
1、SPRAGUE電容。歐美HI-END擴大機中,出現率最高的一種。早期SPRAGUE電容在美國製造,藍色膠皮包裝,品質優異,性能穩定,而且壽命很長。目前它被日本的Nippon Chemi Con電容購並,SPRAGUE宣稱所有的生產線仍維持原來的材料與作業方式,但電容器的商標已經改為Nichicon的小盾牌而非SPRAGUE。
2、ROE電容。德國ROE電解電容過去與SPRAGUE電容齊名,特別是歐洲的音響器材ROE電容用得很多。早期Krell的後級功放主濾波電容為Sprague,輸入級放大與驅動級的電容器卻用了ROE,二者互相搭配有不錯的效果。ROE電容大部分是金黃色的外皮包裝,讓人聯想起泛著黃金般光澤的音質與音色,但現在小數值電容外包裝已經改為黑色了。
3、Philips電容。Philips是個很大的企業集團,為品從最普及的民生家電到最尖端的太空科技,層面廣泛。它家的電容器,外表呈現一種淡淡的水藍色,近來其地位不斷攀升中,舉凡中價位的器材如ONIX,高價器材如Goldmund等,都採用了Philips電容。其中一個高級的型號其罐身有許多六角型的凹痕以增強電容器的機械強度。
4、WIMA電容。在音響器材中所使用的薄膜電容,成名最早的首推有紅色仙丹或是德國仙丹之稱的WIMA。雖然材料及技術的進步及市場的需求,各種品牌的高級薄膜電容已經多得令人眼花繚亂,但WIMA仍應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品牌。而WIMA最有名的電容,則當屬編號MKP-10的PP質電容。
5、ERO電容。與WIMA齊名的是同為德國的ERO電容。ERO電容最常見到的是綠色,也有一些是藍色,與WIMA同時組裝在電路板上時,相映成趣,煞是好看。ERO是薄膜電容,而ROE為電解質電容器,兩者不可搞混。同為德國品牌,較少見的還有西門子電容,它的電解質電容和薄膜電容在HI-END名廠MBL上表現出色,實力不容小為。
6、Rifa電容。來自瑞典的高級電容,常見到的PP質電容是藍色的,電解電容則是白色外皮,規格特性與聲音表現均非常優秀,但是價格非常昂貴,因此甚少有音響廠家使用。由於它的耐熱特性佳,發電廠中用了不少Rifa為品,一些純甲類功放也忍痛採用。
7、Wonder及Relcap電容。這幾年流行過一陣子的高級電容,Wonder電容以Counterpoint的機器最為著名,Audio Research也使用它,外觀呈白色圓筒型,封膠是綠色;Relcap則以Audio Research的使用最多,外觀呈淡黃色的橢圓柱型。
8、Solen電容。這幾年竄紅很快的法國為品,外觀呈圓筒型,黑色表皮,兩端封膠有磚紅色及灰色兩種。它是目前唯一生為大容量MKP質電容(可達200F)的知名廠家,因此Solen電容廣被運用於高級喇叭的分音器之中,像是丹麥的Dynaudio喇叭,美國的Infinity喇叭,法國的JM Lab喇叭(某些型號更在背板上以透明壓克力秀出特別定制的超級大Solen電容,以示其用料之不凡)。
9、MIT電容。這是最年輕的高級電容,上市後一度成為HI-END音響圈的話題。主要是它的構造特殊,MIT電容是一種複合電容(Multi cap),意即一個電容實際上內部是由多個電容並聯複合而成,可以再一次地降低電容內部的等效串聯電阻及等效串聯電感值,使得MIT電容更接近於理想電容,一切技術規格特性都很優秀,當然MIT電容之昂貴也足以令人望而卻步。它的外觀是白色的橢圓柱型,引線很粗,封膠則是黑色的,同時它有金屬箔及金屬化薄膜兩種型式。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電容小筆記

===================================================濾波電容 2200uf~3300uf
by DAC in AA
日系三大牌常見中高階好用型號:
NICHICONFW <<>( 僅列出較代表性的 差距小的中間型號恕省略 )
等級較高者的速度、高頻較佳愈適合 D / A 類電源且上述高級者的響應都算健全沒有以往高頻電容低頻容易鳥掉的問題所以數位、類比皆宜
小低目前最愛用 NCC KZH體積小 性能佳 沒明顯個性不用併東併西就有均衡高昂的音域殘念是耐壓不高選用 3300uF 25V 方可達 KY 2200uF 50V 同等的漣波電流
=====================================================
輸出交連 220uf~470uf
philips 118 frako ehf Rubycon blackgate fk前兩者為臥式 另外飛利浦的108也不錯
NICHICONKZ
PANASONICFC、FM
ELNASILMIC I / II
RUBYCONBLACKGATE FK / N TYPE
BC013、116
ROEEKU、金皮系列多種
RIFAPEG123 / 124
個人覺得 220 ~ 470uF 之間不是好用的值對前級而言超過 220 速度可能會拖訊源更是 47 ~ 100 就很夠了除非該電容真的很快至於耳擴則要從 470uF "起跳"

電阻 VS 音色

by Kotosuke
剛好看到有網兄談起電組,也來湊一咖… 哇哈哈哈分享一下小弟自己的心得,也希望大家一起分享使用經驗
DALE已被Vishey集團收購,現在大多在墨西哥生產,其實他家高階的產品,早期或以色列廠生產的才是好東西。
新款DALE咖啡色的RN55、RN60,已是滿普遍的東西,價格不貴,聲音一般,細節滿多,但較清瘦,聲底跟國產類似
PHILIPS(BC)的MRS25是C/P質還不錯的選擇,可以不需思考太多的採用細節表現還可以,中規中矩,味道還算不錯,荷蘭廠生產的較厚聲些
IRC RN55/RN60,大體上跟MRS25類似,但高頻更細一些,中頻肉感及韻味好一些,是小弟滿喜歡用的電組
HOLCO的H4(非H4P)系列,通透度非常不錯,透明感好,聲底很乾淨,雖算不上厚聲,但也不會毛燥,中低頻量感相對少一些,溫度系數跟誤差都滿小(50ppm/0.5%)
先打到這,忙東西先反應還可以的話,晚點待續…
================================================================
by ucc
DALE 得看是哪種規格 . 通常大功率的有些還可以
電阻會有它的感抗 . 造成高頻衰減 .電阻會產生一些熱噪音 . 以及材料產生的音色 .將這些攙雜於音樂背景當中 . 不良電阻將產生粗聲 . 高頻毛邊 .
有些電阻因為材料 .被覆. 製程將會產生特定的音色.譬如說HOLCO H4 . 或許有人說它沒高沒低 .但還是它音色討好之處...
PHILIPS MRS25 . 會"牽絲"的電阻 .不會粗 . 有點鬆 . 但比RN60D毛邊少非常多 .通透度也較佳
BC MRS25 天藍色 . 和早期的MRS25 有所不同 .天藍色新款的通透度和舊款不相上下 .但沒有舊款會"牽絲" . 染色稍低 .
PHILIPS MPR24 0.1% 25PPM . 墨綠色 .與PHILIPS MRS25同樣會"牽絲" .但是更乾淨通透許多 . 毛邊也少了許多 .它的高頻有一種獨特的光澤染色 .整體來說比MRS25瘦一圈 . 一方面是PPM數較低所得到的寧靜 .另一方面主要是承受功率較低 . 聲音也稍瘦
新款的BC天藍色型號 .類似MPR24的VISHAY BC MBB0207 0.4W 25PPM 0.5% .較舊款PHILIPS MPR24因為瓦數稍大厚度稍佳 . 更寧淨 .但少了舊款MPR24特有的獨特的光澤染色
新款的BC MBB0207 25PPM 0.6W .同時具備了MRS25的厚度 . 又有著優良的通透度與寧靜度
部份資深玩家認為 . PHILIPS 音樂性與音響性俱佳 .價格不算過高的精密電阻 . 就是舊款墨綠色MPR34 0.1% 0.4W .同樣具備了獨特的光澤染色+通透度+恰到好處好厚度與密度
VIAHAY 出的超低溫度系數電阻 . 最具代表性的可以是S102 .S102K . VTA系列 .極低的溫度系數 . 超低感 .超低電流雜音 . 幾乎不產生電阻自己的音色干擾音樂 .達到極為通透直接的表現 .這些電阻 . 或許在某些人認為價格太高 . 但是坦白講 .有些HI END名器 . 的確明不虛傳 . 譬如說Marklevinson 高級機種 .以及SPECTRAL 全系列擴大機 .它們在重點部份 . 均使用這類的電阻
電阻這些東西 . 還是得看地方使用 .在有些地方使用過度"發燒級".效果有限 .但若是迴授電阻 . 信號路徑 . VISHAY S102 .S102K .VTA系列是良好選擇
裝一般網路上便宜套件 . BC MRS25就蠻好用的了
==================================================================

LM317 LM1086 電阻值計算


http://gc.digitw.com/Program/LM317-CALC/LM317-Calc.html


這個計算器是用來找出LM317輸出您需要的電壓所需調整的電阻值,典型的R1值 是220 歐姆或240 歐姆, 但也可以改變為其它值,譬如150 或470 歐姆。然後輸入R2的值並點選計算按鈕。LM317 就能立刻算出LM317的輸出電壓值。
記得, LM317的輸入電壓至少必須大於輸出電壓 1.5v 電壓。

v=1.25(1+r2/r1)

LM1086 電壓算法同 LM317







追蹤者